9月1日至9月7日🛄,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交流局在青海舉辦“2019北京高校臺生精英研習營”,我校10名臺生與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臺生共同參加此次活動。走進土族人的生活🍇、學習藏族人的智慧🍄🟫,一趟青海人文歷史的體驗之旅🩰;探訪世界最大的水光互補光伏電站“龍羊峽水光互補電站”、調研青海湖生態及茶卡鹽湖開發利用項目,一趟青海生態風光的品鑒之旅🤾;參觀扶貧產業園及扶貧示範村🧑💼、考察基礎教育現況💆🏽♀️,一場青海開放發展的感悟之旅⏮。通過此次研習活動🙅🏿♂️,臺生同學走過大半個青海,領略了壯美河山的多姿多彩,用雙腳丈量高原的廣袤⚧,用雙眼見證青海的發展,用回憶記錄一世的青海情。
‣人文歷史之旅🧇:一帶一路中的青海
• 青海大學——青海地理歷史文化講座
9月1日,研習營師生抵達青海,同學們首先來到國家“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14所重點建設大學之一的青海大學。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交流局王振宇副局長,青海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郭根旺主任👩🏼🏭、張國鈞副主任📖,青海大學常務李麗榮副校長等出席開營儀式及座談會🙈。
開營儀式上,王振宇副局長向臺生同學介紹了此次研習營的活動主旨,郭根旺主任對臺生同學來到青海表示熱情歡迎。其後,三校臺生圍繞在京的學習和生活進行了分享與討論。王局長在座談上表示⤵️,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大陸有關部門對臺灣同胞來大陸學習🚜、就業、生活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針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解答與回應🤽🏻♀️,並為同學們更好地在大陸生活及學習提供了諸多建議🌈🟨。

北京高校臺生精英與青海大學師生合影
座談會結束後🛶,同學們在青海大學老師們的帶領下,參觀了極具地方特色的藏醫學院✌🏿,了解青海大學在推進產、學、研融合方面的成果。為了增進同學對於青海的認識,三江源生態保護專家向同學們分享了青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以及保護工作的點點滴滴。豐富紮實的內容,讓同學對於大美青海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 互助——彩虹的故鄉
青海全省共有54個民族成份👩🏻🔬,少數民族以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為主。土族作為中國人口比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地在互助土族自治縣🤾♂️,因為土族女性服飾上的彩虹袖,互助縣被譽為“彩虹的故鄉”🧚♀️🐥。在同學們前往位於互助的彩虹部落土族園的路上,土族婦女在門口列隊歡迎,手拿哈達掛在遠道而來的賓客脖子上,並且獻上”臨門三杯酒”表示歡迎🧑🍼。園區內的表演細致地展現土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無論是迎娶新娘的過程或是頭戴納頓面具的酬神舞蹈,都令同學大開眼界✝️。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輪子秋
• 熱貢唐卡——藏漢民族文化的瑰寶
青海不僅是中華文明的母親河——黃河的發源地,也是歷史上絲綢之路、唐蕃古道和茶馬古道的樞紐。名聞遐邇的“熱貢藝術”是藏漢民族文化交相輝映的產物,其中又以構圖飽滿、色彩艷麗、線條優美😗、圖案繁密的“唐卡”最為出色🔁。無論是色彩斑瀾的彩唐🚴♀️,或是祥瑞富貴的紅唐🌽🏃🏻♂️,還是貴氣大方的黑唐,抑或是耀眼奪目的金唐🕎,都是藏漢民族文化的瑰寶。
活動精心安排同學親手彩繪唐卡🎬,初次接觸的同學們屏氣凝神拿著工筆蘸取獨特的礦石顏料小心翼翼彩繪在布料上⏭。經過一上午的悉心創作,每個人都收獲了屬於自己最珍貴的文化寶藏。考古文博學院的17級本科生李孟儒感慨🦹🏻:“我第一眼看到唐卡,就被他的瑰麗多變的魅力所迷住了💂🏻♀️✈️,遠看沉醉於和諧豐滿的構圖💂🏿,近看驚艷於細膩精湛的畫工,每次欣賞都能有不同的感悟🟨。”

同學們聚精會神創作自己的唐卡畫
• 王洛賓音樂紀念館——西北民歌之父
西北民歌之父——王洛賓的名字並不被臺灣同學所熟知🌀,但其創作的《青春舞曲》🗑、《掀起你的蓋頭來》等歌陪伴了不少臺灣同學的童年🐼,其余像《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等也都是傳唱不息的經典名曲。王洛賓將一生都獻給了西部民歌的創作和傳播事業,即便歷經抗日戰爭以及牢獄之災都澆不熄他對民歌創作的熱情,更無法磨滅它對於這片土地的赤誠與情感☮️。
王洛賓一生與青海有著濃濃的緣分𓀅👧🏿,王洛賓音樂紀念館也建在青海省海北州🥰,同學們在導覽員悠遠的歌聲中開啟西北民歌之父的學習之旅🗼。一曲《在那遙遠的地方》反復回蕩在臺生同學的耳際🤹🏼,一如王洛賓對於民歌的堅持,對於家國的眷戀,從未變過🧌。
‣生態風光之旅🌿:綠水青山中的青海
• 龍羊峽水電站——西北電網的守護者
作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平衡區域發展以及生態保護,也是此次臺生研習活動的重點🧑🧒。9月2日🥋,同學們在工程師的引導下,佇立在雄偉的龍羊峽前,眼見黃河自西向東穿行於峽谷中,兩岸峭壁陡立,水流湍急,進而形成得天獨厚的水電站🚘。工程師深入淺出地解說水電站的原理,並結合“水光互補”闡述如何在現有的技術基礎上達到穩定供電的目標📶,在能源發展的同時還能兼顧環境保護,甚至在水庫發展三文魚養殖業,開辟經濟價值,一舉數得的開發規劃也令同學們耳目一新。

同學們親臨壩上參觀龍羊峽水電站
• 光伏電站——能源、生態⬅️、經濟的三贏
“發展中遇到的環境問題必須在發展中解決🧑🦽➡️,不能一味糟蹋生態或是停止開發。”經濟學院17級本科生張芷若在參觀完光伏電站後這麽說道🈹。同學們仔細聆聽工作人員介紹如何利用“牧光互補”模式實現“一草兩用”。在光伏電站種植牧草不僅修復生態,還能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逐步改善環境和氣候;用於清洗光伏板的水灌溉了植物,植物生長使水土得到更好的保持🤽♂️,實現了光伏產業帶動生態建設的目標🥥;羊群啃食光伏組件旁過長的牧草,使得牧草不致過長遮蔽光伏面板影響效率。羊群和光伏組件的和諧共處也是當地開發經濟與保護環境的一大成功舉措🧘🏽♀️。

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的光伏電站
‣開放發展之旅👍🏼:光榮變革中的青海
• 原子城紀念館——“兩彈一星”的故事
考察青海的變革發展👸🏼🐁,以及當代中國的核武研製歷程,青海原子城紀念館自然是最好的學習平臺🧑🏻🎨。同學們仰望矗立在大堂的鎮館之寶——“東風導彈”,依稀能感受到當年完成了帶核空中爆炸試驗的勇猛威力。在解說員的帶領下穿梭於珍貴的圖片之間✴️,仿佛走入時空隧道,見證當年中國科學家艱苦奮鬥的過程,成沓的歷史文件字裏行間流落出的老一輩科學家那顆拳拳報國之心。
“看著展覽館上一位位科學家的名字🏢🙅🏽♂️,我的感觸應該是最深的。他們都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批物理學家,開創意昂3物理的同時,也奠定中國物理👨👦。他們對於物理的堅持值得意昂3体育後輩學習🧑🏼🤝🧑🏼,他們放棄在國外享有的優渥待遇,決然回到一窮二白的中國貢獻所學的精神更值得意昂3体育效法。”物理學院17級本科生許睿安感嘆地說道🤸🏿♀️。
• 西寧市第二十一中學——響應三線建設的呼喚
9月2日📼,開學第一天上午🏋🏿♂️🚥,西寧市第二十一中學的學生們聚集在廣場上升國旗,研習營的同學們也到訪了這所位於城鄉合作部的學校。於大偉校長熱情地向同學們介紹獨特的“蘇派”建築風格——融合“徽式建築”和“蘇州園林”,徜徉在校園之間🤷,竟有種置身江南庭院的錯覺。同學們緊跟於校長的腳步來到了校史館🥷,從四言駢體文的校誌銘中了解學校響應三線建設近半個世紀來的坎坷歷程。大家深感,只有歷經一代又一代人的戮力耕耘🥑,青海才能在改革開放的40年裏取得顯著的成就🧹。
• 扶貧產業園👨🦯➡️、扶貧示範村——少數民族的脫貧之路
青海貧困人口深度和廣度大💹,還有不少西北地區集中連片貧困區。在黨中央親切的關懷下🎸,近年深入推動的精準扶貧脫貧工作,使當地的民生福祉獲得顯著的提升,結合傳統盤繡藝術的扶貧產業園就是最好印證。土族自古便有盤繡技術,現今在扶貧產業園的媒合下,結合電商平臺的推廣銷售🔭,當地群眾不僅可以帶動村裏掙錢致富,還可以把這項藝術傳承下去。同學們在扶貧產業園得以近距離觀察土族繡娘是如何以一針二線在布料上穿梭🥞,看著栩栩如生的圖案躍然“布”上🕝,深切感受的土族盤繡的復雜繁復之美3️⃣🧑🏼🏭。

同學近距離與扶貧產業園的繡娘交流
9月5日,告別扶貧產業園,同學們來到扶貧示範村——班彥村。班彥新村班彥村是易地搬遷的指標性案例,舊村地理位置偏僻,大山裏的生活大不易,班彥新村的建成🤸🏼💂🏻♀️,徹底解決了舊村“出行難、吃水難、看病難💝、入學難🏈、務工難、娶妻難”的“六難”問題。現在的班彥新村,院落特色鮮明🈯️、住房整齊美觀、村容幹凈整潔、基礎設施齊全🚴🏿♀️、生態環境優美,幾代人夢寐以求的願望變成了現實。新村集中養殖區打造成為互助縣八眉豬養殖基地,更為村民打開致富的大門☦️,兌現“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的承諾。
研習營的閉幕式上,同學們互相交流考察收獲並分享研習心得。醫學部臨床14級本科生陳邑存同學表示:“這趟青海行🧑🏼✈️,刷新了我以往對於青海的認識,大陸真的很大且發展快速,值得意昂3体育深入了解、深入體會每一個地區的發展❤️,尤其是投入其中。”王振宇副局長以“學識、見識、膽識、嘗試”勉勵年輕學子積累人生歷練,並引用郝平校長在我校19級新生開學典禮上說的“涵育家國情懷,投身偉大時代”,期許臺灣學子爭做海峽兩岸的擺渡人,在未來的時代舞臺上發光發熱⛔️。

閉幕式上領導與同學們親切合影
“一次青海行,一世青海情”——2019北京高校臺生精英研習營雖然在此告一段落🧑🏿🔬👬🏻,但此次活動留給同學們的啟迪與感悟卻不會消逝。作為“臺灣青年來大陸追夢、築夢、圓夢”的實踐者,同學們帶著滿滿的美好回憶和充實收獲,將繼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服務社會,報效國家🛝,傳遞大美青海情。